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1-0100-03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大家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一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拓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势必需要。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有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量上可以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防止地会导致肯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需要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益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特别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种类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适合。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等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率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意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类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商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譬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商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点;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点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商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商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点、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进步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能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改变它们具备一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不是可以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就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一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须是同一事物,就能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讲解和解析,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不过需视其状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借助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析,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便。由于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地区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一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相同种类型的“旅游景观”。假如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样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定义的提出及其特质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定义 《旅游景观地理》既能够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区差异性特点,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定义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点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理,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需要,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非常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理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由于它们有一个一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的可以将它们整理到一块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由于“景观”(包含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种类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备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点。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含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种类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质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导致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点突出表目前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一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就和教学内容将成为很多旅游活动的入门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愈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常识、技术和办法,巩固和进步本门学科的常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愈加巩固和要紧。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定义范畴的扩展,“景观”不只包含每个种类、每个尺度的旅游商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每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类内容有重点地整理在一块,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点。这正是其他很多学科所不拥有的,同时也是对“景观”定义的真的回归(很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定义,但都存在着肯定的片面性,致使“景观”定义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很难直接应用,缘由就是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素和教程的选择一直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将来,研究对象的商品性、种类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参考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解说,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商品宣传可以真的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
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有哪些好处
可防止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肯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相同种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一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假如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势必会导致肯定的定义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肯定的局限性,很难将它讲了解。假如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它本质内涵讲了解,学生对“景观”定义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升。
可大大节省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理未来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愈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愈加明晰有序,大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如何)、释图(成因)、用图(商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大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愈加准确、愈加有底气,由于“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能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降低,而教学成效反而会有所提升,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要紧突破口。包含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入门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需要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病所在。打造“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需要。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写作、解说,旅游线路(商品)的设计与整理,都可以非常有效地“边讲边做”,达成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成效得到提升。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程是整理有关诸学科的首要条件和基础 现在,真的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程尚未出版,一样的专著即使有所出版,也很难真的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很难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特别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有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打造健全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常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程,这是达成旅游客体整理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程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拓展的重点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很难适应的,大家总是习惯于既有些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革新开发。主如果不知道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知道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有关旅游美学、旅游商品学等学科常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肯定的困难。笔者觉得,对旅游客体的教学必须要尽量做到通透连贯,特别是旅游审美和旅游商品设计的常识和定义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商品设计的常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步骤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可以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有哪些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法。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能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用途会愈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升。
搭建课程互联网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要紧载体和有效手段 不论是教程建设,还是教学模式革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健全,新教学模式的打造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一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互联网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有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借助,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特别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广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目前有很多旅游商品设计水平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商品品种和水平的期待和需要,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革新将为改变旅游消费品的商品种类、结构、水平发挥要紧的推进用途。
加大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是本课程的优势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景观地理学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职能,而且可以在旅游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可替代有哪些用途。在旅游学科体系中,可以同时发挥基础用途和专业(职业)功能的恐怕也只有像《旅游景观地理》如此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的性质不会改变,也没必要改变。但为适应职业技能导向的教学需要,需要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不然不只会减少这门课程有哪些用途,而且会导致教学环节上的断层,难免浪费教学资源,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离。
要配合教程开发集各类标准化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景观地理信息图集 景观地理教学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其可视性、标准性。传统的旅游地理和有关课程以文字材料为主,教学过程中非常难将可视性的图片影像贯穿于教学中,或者虽然下载了部分图片资料,但非常难做到标准化,且缺少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震惊力。作为旅游职业教育工作者,第一自己要被景观审美所打动,产生深刻的审美印象和旅游价值体验,才能把这种审美感受和价值体验传递给游客(旅游买家)。旅游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游客”的境地,才能发挥“生产者”、“服务者”的职能。而这种双重体验的获得既能够来自对景观(资源、商品)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来自长期的旅游工作实践。在传统的学科理论教学模式下要获得双重体验只能来自后者,由此致使旅游体验和服务的“不确定性失误”就在所难免了。可见,配合教程开发集各类标准化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景观地理信息图集,强化“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双重体验及规范解说,是《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教学的突出优势和势必需要,也是这门课程教程编撰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题。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整理旅游客体有关诸学科,不止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有了这门课程的设置及其独特教学办法的推行,学生就能愈加深刻全方位的视线察看旅游事物,剖析旅游事物,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事业;教师则可以较好地防止重复教学和常识冲突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对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商品、旅游文化等旅游客体的理解一步到位,大大缩短教学课时,减轻学生负担,使其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动脑考虑、动手操作、参加旅游服务实践。用较少的课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和教学水平,这不可以不归功于《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巨大整理效应,理应成为旅游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要紧方向。